2月15日,“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”开幕式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。展览共分为“殷墟甲骨”“居延汉简”“敦煌遗书”“明清档案”四个专题,集中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甲骨、敦煌遗书,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汉简,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计249种、382件。
殷商甲骨文、居延汉简、敦煌遗书、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“四大发现”。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珍贵文物文献汇聚一堂,是迄今为止“四大发现”主题相关文物文献最大规模的展览。
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。2017年,甲骨文入选“世界记忆名录”。国家图书馆收藏甲骨35651件,约占存世总量的1/4,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,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。
亮点展品包括记载商王田猎,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,上面的“兔”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、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,十分生动传神;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、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,长43.5厘米,宽24厘米,共218字,内容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;甲骨5509记录了商代日食,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。
展览结合互动技术,通过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进行场景复原,设置了“立体画卷”“姓属林”等,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。
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,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,一小部分为书籍、历谱和私人信件,简文内容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。
“居延汉简”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,展厅中设计了还原居延地貌的微缩场景,装饰采用了汉代画像砖、画像石、壁画与简牍等元素,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恢弘壮阔、苍凉无际的边塞风光,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触控大屏,查询了解居延地区考古调查与简牍出土等信息。
敦煌遗书指的是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、拓本文献,总数6万余号,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社会、经济、文化、艺术、宗教、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,被誉为“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”。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遗书达16579号,写卷总长度为世界各大馆藏之首。
“敦煌遗书”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展厅,由“世界的敦煌”及“敦煌的世界”两部分组成。展览第一部分讲述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经历,回顾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、整理与研究概况。第二部分则重点展现敦煌遗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、隋唐时期、吐蕃统治时期、归义军时期的内容,简要介绍了敦煌遗书在佛教、道教、摩尼教以及所涉及的四部典籍、社会文书、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表现。此外,本次展览特别整理了敦煌遗书的装帧形式,中国纸质古籍的大部分装帧形式都能在敦煌遗书中找到样本或雏形,观众可以在这里一览卷轴装、梵夹装、经折装、缝缀装等不同装帧形式。
为了全方位展现长卷,展览采用了大量长通柜,尽可能让观众看到展品全貌。为增进互动,展厅还设置了投影旋钮书架,将投影与实体书架相结合,转动旋钮即可获得仿真的翻书体验。
明清档案是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。“明清档案”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八展厅,分为“秘档寻踪”“珍档集萃”两部分。“秘档寻踪”主要介绍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大库档案。“珍档集萃”从政令文书、古代舆图、宫廷生活、史册典籍4个专题出发,精选不同类型的珍贵档案进行集中展示。展览还通过大幅墙面投影的形式展示巨大尺幅的舆图、金榜,营造生动的视觉效果。